加入收藏

字号
字号 标准

华侨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作者:

关于印发《华侨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学校各单位:

经校长办公会议、党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现将《华侨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2022年12月27


华侨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2022年11月10日制定 2022年第23次党委常委会

会议审议通过 2022年12月27日校长办公室发布)


为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侨立校、为侨服务,紧紧依靠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将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者融为一体,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模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具有家国情怀的爱国者和中外文化交流践行者。

二、总体目标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在所有学科专业、所有本科课程与研究生课程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路径,积极融入中华文化教育及侨史侨情知识,广泛达成课程思政理念共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有机统一,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全面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健全完善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机制,立德树人成效更加凸显,形成“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三、主要任务

(一)课程思政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

1.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课程思政建设核心内容,科学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构建以思政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等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明确各类课程建设重点,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全面覆盖,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互统一,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2.融入专业建设全过程。在专业建设上,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四新”专业建设、“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强基计划为契机,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目标,明确文史哲类、经管法类、教育学类、理工类、医学类、艺术类等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内容,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专业建设,贯穿大类人才培养全过程。

3.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在课程教学中,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等各环节。在教学方法上,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4.融入教材建设与选用全过程。在教材编写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实现教材的思想性和创新性。根据不同类别学生,不同培养目标,加强不同系列教材建设工作,充分融入思政元素,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选用遵从先进性、适用性、权威性原则,把是否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首要标准,优先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等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又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及最新成果的高水平教材。加强教材管理与监督,杜绝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教材和讲义进入课堂。选用国(境)外引进教材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要正确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引进和吸收的关系,绝不允许传播西方错误观点的教材和讲义进入课堂。

(二)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1.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以提升针对性、吸引性和实效性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融入中华文化教育及侨史侨情教育为特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进一步探索及创新思政课程的育人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载体、方式方法,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教师开展常态化教研活动的交流机制,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指导各学科专业充分发掘和运用所蕴含的思政资源,实现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重点推进通识教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培育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纳入课程建设的核心目标,融入课程建设全过程。以课程思政引领贯通不同类型、不同模块通识课程的价值取向,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美育、劳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在劳动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创新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3.全面推进专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建设。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融入思政元素。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体育类课程,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理工类专业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大国工匠能力、科学严谨素养及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医学类专业课程,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陶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提高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艺术类专业课程,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艺术教育,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增强文化自信。

4.稳步推进实验实践课程思政的建设。贯彻顶天立地树人理念,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注重体现侨校特色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类课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打造立德树人阵地,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的社会实践金课

5.发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引领作用。着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思政的学理性和实践性研究水平,进一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使思政教育融于课堂教学各环节,切实将思政教学目标融入教学设计,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育人效果突出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充分发挥示范课程的引领作用。积极培育及推动广大教师申报各类国家级、省部级课程思政教改教研项目。

(三)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

1.发挥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导作用。以学院为主导探索课程思政新路径,学院要根据本学科发展规律、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编制学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使专业教师能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找准角色、做出特色;要立足侨校定位,注意加强对外籍教师及校外兼职教师课程思政教育的培训与引导,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和掌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要素和能力;要明确专业课程、实践类课程的思政目标、建设重点、主要举措以及各项工作,一院一案,量身定制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依托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改革成果及经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加强课程思政成果培育,打造3-5门具有本学院、本学科特色的课程思政品牌课程,以点带面促进改革深入推进。各学院要定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督查,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成效,实现课程思政改革全覆盖。

2.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促进作用。加强学院教研室、教学团队、研究生导师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师德师风建设、思政育人、集体备课、团队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开展系统研究。支持跨学科、跨学院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建设,以适应拔尖人才、“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育人需求,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的高水平课程思政建促进具有华大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提升。

3.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教师党支部应主动站在立德树人第一线,承担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职责。要将党支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校基层党建工作规划,引导教师党支部充分运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开展课程思政专题研讨,形成教师党支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长效机制,实现党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专业建设一体化提升,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四)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激励和推动广大教师树牢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师德师风、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研究生导师培训和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内容中,努力提升学科专业教师思政育人与专业课教学的有机融合能力。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探索虚拟教研室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共用,多措并举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五)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研究制定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及一流课程建设等评价考核;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院系教学绩效考核和党建考核;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将参与课程思政情况作为精品课程、示范课程、优质课程等项目立项、评比、验收的核心指标;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课程学习评价。

(六)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加强理论研究,聚焦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对学校课程思政理论、体制机制、模式、内容、方法、创新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教研,指导、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打造课程思政品牌,培育选树示范课程,不断提高学校课程思政育人水平

四、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课程思政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和学院各司其职,协同合作的机制。成立学校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校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分管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及思想政治教育校领导任副组长,教务处负责人及分管领导、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宣传部、学生处、人事处、社会科学研究处、校团委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挂靠在教务处;成立课程思政教研专家团队,指导和推动课程思政育教学改革的落地实施和组织协同,展教学改革研究。

(二)加强支持保障

统筹资源,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相关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资源配置、师资培养培训的正常开展,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政策和条件保障。

(三)加强示范引领

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加强课程思政优秀课程的展示和观摩,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树标杆、推经验,形成规模、形成范本、形成体系。充分发挥好校内外多种媒体的宣传平台作用,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舆论氛围,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改革总方针落到实处。

(四)加强平台建设

打造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网络平台,集中展示我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优秀成果,建设课程思政教学优秀案例库,供学校教师借鉴与学习,全力构建一个对外展示和对内服务的窗口和平台。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