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字号
字号 标准

华侨大学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试行)

作者:

关于印发《华侨大学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学校各单位:

经校长办公会议、党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现将《华侨大学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试行)》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2022年12月27



华侨大学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试行)

2022年11月20日制定 2022年第23次党委常委会

会议审议通过  2022年12月27日校长办公室发布)


为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等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领(试行)》和《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等要求,把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结合侨校特色与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紧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结合学校学科和专业特色,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紧密结合学校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侨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有机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实践教育和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中,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培养创新性劳动能力,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把握育人导向。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2.坚持以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安排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3.坚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征。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4.坚持因地制宜,注重综合实施。根据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实际,加强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充分挖掘、利用校内外可利用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逐步形成学校指导、学院统筹、部门联动、社会依托、专业支撑和班级实施的全面协同育人机制。

二、构建侨校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一)开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修课

1. 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1学分32学时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包含16学时的《劳动教育》理论学习和16学时的劳动实践活动。课程贯穿1-10学期,第10学期由各学院核计上报成绩。

2. 16学时的《劳动教育》理论学习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纪律、劳动法规、劳动精神和劳动安全等方面的教育。课程一般采取慕课自学的方式进行。

3. 16学时的劳动实践活动由各学院在相关部门指导安排下组织实施。任课教师可由辅导员、专业教师、班主任等担任。劳动实践活动包含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专业劳动实践等,侧重结合专业和学科特色策划创新性的劳动实践活动。也可以依托后勤处劳动实践基地在校内开展实施。

(责任单位:教务处、各学院,配合单位:学生处、校团委、后勤处)

(二)劳动教育和通识教育合力育人

将劳动价值观教育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中,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本科课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研究生课程中安排不少于2学时的劳动理论教育专题,突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内容,浸润劳动教育内涵和意义,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就业择业观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重点推进侨校特色劳动教育通识课程建设,传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发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踏实笃定的工匠精神,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动文化促进融合,促进境内境外学生互通融合,服务经济建设发展。鼓励开设劳动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课程;鼓励开设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劳动科学知识通识课程。

(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处,配合单位:各学院)

(三)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互融升华

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结合劳动教育特点,深入挖掘专业教育中每门课程蕴含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元素,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育与塑造根植于所有专业课程。根据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的性质特点,系统整理和分析劳动教育渗透点,分类推进,针对性做好课程设计,将价值引领贯穿课程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设置创新性劳动教育模块,与服务学习、实习实训、专业实习实践、科学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各类认知、生产劳动实践,在专业课程中深刻阐发创新性劳动品格,注重新理念、新技术、新流程、新方法运用能力培养,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责任单位:各学院,配合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四)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兼顾并举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不断深化劳动教育。结合产教融合实习、创新创业实训和就业能力拓展,形成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定期沟通和协同供给机制,加强校内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注重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项目,设计跨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模式,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性劳动能力。依托地方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平台,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积极组织创新创业创造活动,设立华侨大学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能力。推动建设符合学生就业特点的实习实训基地,助力学生锤炼意志、增长才干、拓宽见识。加强学生到基层创业就业引导,树立用劳动书写青春的择业观。

(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校团委,各学院)

三、创新构建第二课堂劳动教育体系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实践的综合育人价值,突出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技能培训和劳动能力培育,开展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内容为依托的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和实践育人相结合,突出实践的知行合一作用。

(一)开展劳动日、劳动周活动

设立华侨大学学生劳动日、劳动周。推动各院系结合实际开展劳动教育第二课堂劳动实践活动,有序安排学生集体劳动、专题理论学习、主题演讲及成果展示等,鼓励劳动教育进社区,积极开展“寝室卫生评比”“劳动主题周”等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在集体劳动中提升个人生活技能,涵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和奉献的劳动精神。

(责任单位:学生处、后勤处,配合单位:各学院)

(二)开展公益志愿服务活动

鼓励学生按照《华侨大学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积极参加公益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服务项目丰富劳动实践课程的内容,培植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使学生理解劳动创造价值,体验劳动带来的成就感与荣誉感。通过“志愿中国·志愿汇”平台客观记录并审核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服务的活动情况,实行星级志愿者认证管理。

(责任单位:校团委,配合单位:各学院)

(三)开展实践育人活动

依托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三支一扶”等行动计划,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在校内开设宿舍管理、食堂帮厨、快递收发、校园绿化、助研助教助管等学生勤工助学岗位;组织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就业实习、岗位见习和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设立“企业开放日”,让学生走进企业与企业家一起创新实践;整合资源组织各类科技学术创新活动、创新创业竞赛、专业学科竞赛等活动,全面提升大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

(责任单位:校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研究生院,配合单位:各学院)

四、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与激励机制

1.定期对二级学院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与专项督查,将各学院实施劳动教育情况纳入教学督导范围。其结果作为衡量学院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和被督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

2.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注重过程和结果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兼顾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第二课堂课外劳动实践,设立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构建有效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选树劳动典型,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责任单位:学生处、教务处、研究生院、校团委,配合单位:各学院)

五、加强支撑保障

(一)健全运行机制

学校成立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双组长,分管本科教学和学生工作校领导任副组长,办公室挂靠在教务处。各职能部门应积极支持、配合和协助各学院组织好学生开展劳动教育。

各学院要成立相应的劳动教育工作小组,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及措施,持续地开展富有侨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活动,形成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多管齐下的工作途径,确保新时代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后勤处、学生处、校团委,配合单位:各学院)

(二)落实劳动教育评估

相关单位要根据分工安排,列出进度表,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确保劳动教育计划能落地、好执行、可评估。通过持续跟踪、公开监督、岗位责任制等方式,对劳动教育计划的进展情况进行动态考评。

(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后勤处、学生处、校团委,配合单位:各学院)

(三)开展全校性劳动教育的学习和宣传

各学院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座谈会、主题班会、专题讲座、主题党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以重大时间节点为契机,组织开展劳动教育宣传活动。邀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优秀校友开展“校园行”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和劳动榜样人物风范。充分运用校报、官网、微信、微博等平台,立体化宣传劳动教育,推出新时代劳动教育专题宣传,唱响“劳动最光荣”主旋律。

(责任单位:宣传部,配合单位:学生处、校团委、各学院)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将劳动教育作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培训的重要内容,强化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将教师指导学生劳动实践计入教学工作量,并纳入教师职称评聘和年度考核环节。

(责任单位:人事处、教务处, 配合单位:各学院)

(五)加强劳动教育场地建设

学校统筹规划和配置劳动教育实践资源,以满足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加强现有综合实践基地、劳动实践场所的管理和规划,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充分利用两校区闲置空地、绿地等资源开展具有侨校特色的植物园建设活动,将食堂、图书馆、博物馆、实习实训场所等开发建设为服务性劳动基地。逐步建好、配齐劳动技术实践室、实训基地,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学院可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开放建设具有学科优势的劳动实践基地。

(责任单位:教务处、后勤处、图书馆、各学院)

(六)健全经费投入机制

学校将劳动教育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健全劳动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为学生劳动教育提供可持续的经费保障,完善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实践、劳动教育设施、师资队伍等资源的建设与配置。教务处将劳动教育经费纳入年度经费计划,可按规定统筹“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经费”用于劳动教育

(责任单位:财务处、教务处、后勤处)

(七)加强劳动教育安全管理

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安排劳动强度、时长要适度,劳动任务及场所设施要认真排查各种安全隐患,有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制订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建立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各方责任明确。学生在劳动期间必须爱护劳动工具,注意劳动安全,坚守劳动岗位,遵守劳动纪律。

(责任单位:教务处、学生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校团委,各学院)


字号设置
标准